>
公司新闻
【央媒聚焦内蒙古】以法治之力护祖国北疆稳如磐 
来源:凯发官方首页 发布时间:2025-08-19 02:18:32

  8月15日,《法治日报》刊发《内蒙古落实党管政法工作制度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法治之力护祖国北疆稳如磐》,报道肩负“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地近京畿”战略使命的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在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在广袤城乡社区间,用铁肩担起千钧重担,以法治之力书写担当如山的北疆答卷。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室韦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护边员在110号界碑旁重温入党誓词。 李永建 摄

  从落实和完善党管政法工作制度,到立足地方实际精准推进重点领域立法;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全面提质升级,到边境管控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从公共安全防线的层层筑牢,到民族团结法治保障的持续强化......

  在祖国北疆辽阔的版图上,肩负“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地近京畿”战略使命的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在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在广袤城乡社区间,用铁肩担起千钧重担,以法治之力书写担当如山的北疆答卷。

  如今,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让城乡更安宁,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民族团结的巩固发展让社会更和谐。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亮点经验,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边疆治理的前行之路。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从始至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政法工作条例》及自治区实施办法。通过完善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不断的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各级党委政法委充分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政法各单位协同作战,形成较为强大工作合力。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党委政法委迅速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制定统一应对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连续两年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在党委的高位推动下,各地各部门积极做出响应,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目标”和推进实现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规范化”要求,全力推进综治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和1033个苏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部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守护北疆的绿水青山提供有力法律依据。

  针对边境管理的特殊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职责和工作机制,提升边境管控法治化水平。

  在民族事务治理领域,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牢牢守住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全区政法机关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完善审判、检察、公安执法等权力清单制度——

  法院系统通过明确法官的审判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案件审理公正高效。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行“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审判团队模式,明确各成员职责,提高审判质效。

  检察机关强化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对检察官办理的案件进行定期评查,确保案件质量。巴彦淖尔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案件办理的准确率和效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公安机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执法公正。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建立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对执法活动进行实时监督,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执法不规范行为。

  习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边境管理任务艰巨。为加强边境安全防控,自治区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一体推进“人防+物防+技防”,打造立体化边境管控体系。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军警民联勤联防已成常态。联合巡防队的身影穿梭不息,巡逻盘查织密安全网。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联合巡防队便是其中一个缩影,2024年9月,他们密切协作,高效处置了一起偷越国边境案,3名偷渡人员落网,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

  护边员队伍是边境线上不可或缺的“活界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区护边员队伍不断壮大,补助标准大幅度的提高。如今,3500多名护边员像一颗颗“螺丝钉”,深深铆在边境一线。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前往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乡镇)采访时得知,当地护边员尼玛,50多年来坚持在中蒙边境一边生产一边守边。如今,她将护边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她的孙子也成了一名戍边辅警。

  记者了解到,在边境地区,“雪城义警”“护边驿站”“蒙古包哨所”等一大批群防群治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筑起了人民防线的“铜墙铁壁”。

  公共安全是民生之基、稳定之石。内蒙古自治区持续拧紧安全阀,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在安全生产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28.6%、14.3%。在煤矿安全生产整治中,鄂尔多斯市通过加强安全监管、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在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内蒙古自治区加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通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重点隐患车辆进行清理,查办药品类违法案件,排查整改校园周边治安乱点等,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张亮丽名片。呼和浩特市数万观众到场的演唱会,包头市3万人参与的马拉松比赛......每一次盛会背后,是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的恪尽职守,是“蓝褂褂”“红马甲”志愿者的倾情奉献。

  从精准打击“黄牛”到快速找回失物,从紧急护送中暑群众到数万人30分钟高效分流,出色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不仅保障了活动圆满成功,更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八方来客的“软实力”,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高水平安全保障的“内蒙古范式”。

  习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场所设置上,规范设置功能区域,方便群众办事;在部门入驻上,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应驻尽驻,实现资源整合、力量汇聚。

  在运行机制方面,各级综治中心建立健全群众诉求登记、受理、转办、办理等闭环工作流程。所有县级综治中心均已建立综合受理窗口和群众导引台,实现统一受理;建立与入驻部门业务协同对接机制,实现分类流转;推动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依法办理,并建立办理结果反馈制度和工作提示函、风险预警函制度。

  记者近日前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综治中心看到,规范设置的导引台前,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来访群众指引办事窗口;宽敞明亮的调解室内,一场因劳务纠纷引发的争执,在专职调解员和轮驻法官的共同疏导下逐渐平息。

  刚办完事的张先生和记者说:“以前遇到事不知道找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来综治中心,窗口清楚,有人引导,该找哪个部门一目了然,还能申请调解,省心多了!”

  据了解,该中心已整合常驻部门7个、轮驻部门12个,引入各类调解组织和社会组织6家。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91件。

  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内蒙古创新激活“微细胞”,完善“网格党小组+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的微治理体系。在网格党小组的组织下,楼栋(单元、联户)长协助网格员工作,每名楼栋(单元、联户)长负责30户左右居民,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各类矛盾风险——

  兴安盟利用重点人员管控与矛盾纠纷化解研判平台,将基层微治理力量与重点人员管控、矛盾纠纷排查数据智能关联,为精准识别风险隐患提供数据支撑。

  乌海市加强基层微治理机制建设,织密“网格+义警+平安联盟”经纬网,打造“枫桥超市”,用“小积分”兑换“大平安”,推行“流动办公桌”工作法,现场办理各类民生事项,让治理精度直达家门口,民生温度暖到心坎上。

  法治阳光普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系列法规的实施,为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后盾。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逐渐完备,“马背法庭”“流动法律服务站”将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送到偏远牧区群众身边。

  内蒙古自治区还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宣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

  大型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深情演绎守望相助的佳线余场演出,将党的声音和民族团结的理念播撒到草原深处;众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及示范单位的创建,以及1.2万余场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践行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征程中,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等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从边境线上的坚守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从法治体系的完善到民族团结的巩固,内蒙古自治区正以坚实的步伐构筑起祖国北疆坚不可摧的安全稳定屏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内蒙古力量。

  【央媒聚焦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巴彦农牧场分公司 实验育良种 选出“生力军”

  【央媒聚焦内蒙古·农民日报】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打造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

联系我们
凯发官方首页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冀ICP备05012162号